惊呆欧洲那些事儿有钱人去英国,艺术家
文/陈旧
18世纪之前的英国人,不在26岁之前到欧洲周游数年,没去乌菲兹与西斯廷临摹过文艺复兴名作,没去巴黎或维也纳的沙龙里把个贵妇,没在罗马或尼斯的勾栏里惹一身梅毒,此生算白过了。如今,每逢夏季,北至瑞典,南至希腊,西至英国,东至波兰,依然游荡着来自美洲、亚洲或非洲的学子们。他们一双夹脚人字拖、背NorthFace大背囊、拿一张Eurorail火车通票,住火车或YHA通铺,便能自由穿梭于边界消失的欧洲。他们在哥本哈根Christania与无政府主义者调情,在阿姆斯特丹红灯区里抽两口大麻,在英国Glastonbury音乐节撒野,在巴黎贝尔拉雪兹JimMorrison墓前跳舞,在西班牙Ibiza岛喝到烂醉,在希腊Mykonos沙滩上裸奔。经历过这样放浪而迷醉的青春之后,他们回到各自所在,从YoungPerson(欧洲惯例,26岁以下为YoungPerson,出入博物馆与乘坐交通工具有折扣)成长为Adult,西装革履,娶妻生子,夹紧尾巴做人。如今,几乎欧洲每一所大学,都找得到中国人身影。中国人赴欧留学曾有三段高潮:第一段容闳发起的官派留学生,包括赴欧留学的船政留学生。第二段,辛亥革命后到年,主力为赴欧赴美。第三段,改革开放至今,赴美者最多,赴欧者亦为数不少。
去美国留学,或是因为财富,因为学术,或仅仅因为美国;去澳洲或加拿大,多少都有着移民的念头;去欧洲读书,则多多少少有着点小情怀。有去德国读哲学的,去梵蒂冈读神学的,显然对形而下已丧失了兴趣;有去法国读红酒的,去意大利修时尚的,完全是中了某种生活方式之毒。看看欧美同学会的构成就知道:名为欧美,但留德与留法者向来不屑于参与,留英者人数也少,渐渐也与那些喝啤酒、看橄榄球、谈华尔街内幕的留美胖子们渐行渐远。所以留欧者聚一块,基本无甚可谈。好吧,唯一交集就是控诉物价。最贵者尚且不是英德法意,而是冰岛挪威等北欧小国。打个车的钱足够你在印度买部经济适用车,如厕厕资也足以你在北京买杯咖啡。将留学做到上市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留学是一种浸泡,第一种是在大学里泡,泡他的学识、方法论,泡他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当然也包括了他的价值体系的建设。第二泡应该是泡在社会中间,学生留学完之后应该在社会中间工作以后再回国,泡他的社会,泡他的人情,泡他潜在的人文思维模式。如果说一代、二代留学生还是为求知、为救国,如今留学者多不为学。可以游学、闲学、玩学或休学,但学统统排在第二位。另一种陈词滥调是为“开阔眼界”,某些人到欧洲小城待久了,沾染了中欧的双重土气,中不中,西不西,洋倒不洋,土倒更土。若真为开阔眼界,你应去中国、印度。官二代去英国,艺术家去法国,装逼犯去比利时,吃货去意大利,精分去德国。小说《围城》里,方鸿渐出洋留学,四年中换了三所大学,分别在伦敦﹑巴黎和柏林,最后却拿回美国“克莱登大学”文凭。如果真有这样的大学,我倒真想一读。
有钱人喜欢去英国。代表人物:徐志摩、钱锺书。
中国人留英的历史,至少不比留美幼童晚。第一个留英生黄宽,与容闳是同学,广东中山人,年经美国到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读医科,也是中国第一个留欧生。这位自小生长于炎热地区的黄面孔到了苦寒的苏格兰未久,就得了抑郁症。难怪,这也是大多数留英生的苦恼:恶劣天气与糟糕食物。冬季数月不见阳光,一年吃不到几顿好饭。
徐志摩
最出名的留英生非徐志摩莫属,他年赴剑桥。他的《再别康桥》让不少人心醉神迷,也让更多人大呼上当。不过徐情圣滥情的生活方式与表达方式,都是典型法式的,也最让英国人深恶痛绝的。
钱钟书,杨绛夫妇
最得英国人神韵的是钱锺书。他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关于他的机智、刻薄,冯友兰之女宗璞曾作小说《东藏记》挖苦,其中的主人公尤甲仁、姚秋尔夫妇,家住“刻薄巷1号”,“他们以刻薄人取乐,他们这样做时,只是觉得自己异常聪明,凌驾于凡人之上,不免飘飘然,而毫不考虑别人的伤害,若对方没有得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射猎必须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只是闭门说说会令趣味大减”。后人考证其即指钱锺书、杨绛夫妇。徐、钱尚算人中龙凤,数十年之后,留英生因其门槛低(不用再学第二门语言)、学制短(本科三年、硕士一年)、收费贵(适合炫富)而成为官二代富二代乐园。如今,中国大陆学生已逐渐成为英国除欧盟外第二大留学群体。20世纪90年代初,全英的中国大陆学生不过两三千人。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学生剧增,—年,在英高校注册的中国学生已增至4.5万人。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估计,若把研究生、本科生、语言生和中学生等都算在内,目前中国留英在校生总数至少应超过9万人。目前在英国约所正规大学中,几乎都可看到中国人身影。据英国文化委员会最新预测,未来10年,中国赴英留学人数将保持年均15%的增长率,将继续成为英国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不仅如此,中国学生的专业分布也高度集中:据《华商报》统计资料,就读管理专业的中国学生达52%,财经类占23%,其他学科(电子工程、材料等)只占25%。关于留英学生最常见的诟病,是总有些人如何如何挥金如土。最新最知名的是薄瓜瓜,据传他因为成绩挂科与行为不检被牛津除名。
艺术家去法国。代表人物:赵无极
赵无极
钱锺书离开英国后曾转赴法国,但迅速地厌倦了巴黎。在他看来,巴黎保持了一贯的热热闹闹和乱乱烘烘,也就是那种“美妙的杂乱”(beau desordre)和“浪漫的混乱”(romantische verwirrung),人们在抱怨中享受自由。钱锺书不喜欢法国人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甚至吃饭时间过长,也让他心烦意乱。但艺术家就爱这样的生活。赵无极年留学巴黎,自此定居于法国。他曾说过:“我必须说,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或许悖谬的是,这种深远本原的归复,应该归功于巴黎。”
赵无极画作
从年开始,法国这个文化大国逐渐被更多中国留学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