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感冒的重要性是因为一切病因最先都是由
人体特有的卫气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毛孔开合调节来保护身体不受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影响,而感冒是最简单而又最不简单的一种常见受外邪入侵而得的小病。
治疗感冒三部曲。
第一步:比如当寒气侵近体表时,人体会感觉到冷,那毛孔就会通过闭合来不让更多的寒气进入人体,但如果寒气已经进入人体了,那么这时候人的表现是身体发冷发紧,有喷嚏,舌苔白;如果有痰也是清的,鼻涕也是清的。这时候是治疗感冒最佳时期,这时候的生姜、紫苏,热米汤是最好的药物。
如果这时候伴有咳嗽,可以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风寒咳嗽颗粒、小青龙合剂。
第二步: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当,那么寒邪将继续往里走,邪往里走人体的正气就会和它斗,正邪的反复争夺阵地,人体就会出现忽冷忽热,同时胃口不好,有呕吐感觉;这时候可以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如果发烧就大点量)。
第三步:不治疗或治疗不当,寒邪将再往里走,人就会持续发烧,舌苔发黄,这时候的痰,鼻涕都是浓的,这时候就需要要清热解毒了:双黄连口服液,维C银翘解毒片,药到病除。
如果发烧的同时还感觉冷,盖了很厚的被子还是冷,说明体表还有寒,这个时候要同时用解表的药,(体表有寒,因为受冷时毛孔是关闭的寒气没有完全出去),如果你仅仅用了清热解毒的药,那么烧退了还会在来,因为毛孔闭合着,体内寒气未走,所以要同时用点解表的药。如果没有发冷的现象就用上面的清热解毒的药就足够了。
西药的退烧原理是就是让人体内的正邪双方暂时休战,由于寒气仍然还在体内,所以有时候用了西药的退烧,时间不长还会再烧起来。
用西药的退烧,大量的发汗对人身体很不好,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出大汗是治不好病的,中医说的出汗是微微出汗,才能好,才能退邪气而不伤正气。西药的退烧让人大量出汗,带走了人的正气和人的津液,所以退烧快,发烧也更快。而中医在治疗感冒的同时还要喝粥,补正气,让邪不得再入。
另外还有一种感冒,叫风热感冒:上来就是直接头痛,咽喉痛,舌尖红,舌头黄,鼻涕咳嗽都是浓痰,这种感冒的一般不会感觉到冷,这种热是风带进来的,所以用清热疏风而不用解表。
中成药效果很好:双黄连,银翘解毒片,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颗粒,板蓝根。
如果是突发性的扁桃体发炎,红肿疼痛;吃辛辣的或吃火锅羊肉等引起的头痛,眼睛红肿,脸上大红豆豆,以及便秘等,这都属于-----实热证。防风通圣丸通吃(防风通圣丸有疏风解表清泻肺胃之热,吃了大便多,因为防风通圣丸他是从大小便泻热的)
总结咳嗽的三种情况:
第一是寒风咳嗽:可以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风寒咳嗽颗粒、小青龙合剂(一定是风寒)
第二是风热咳嗽:一般有黄痰,这种咳嗽遇热咳嗽更厉害,尿黄,舌头红,一暖和就咳嗽。中药有: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咳喘宁口服液,麻杏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复方鲜竹沥液,都是宣肺清热化痰。
第三是:无名咳嗽,也就是有的咳嗽一时分不出是受寒还是受热,用药也不怎么明显,但咳嗽就是不断,有时候是夜里有时候是吃过饭,这时候就要考虑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咳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阴虚引起的。
脾胃虚弱的症状通常有几种情形:身形较瘦,或虚胖;脸色蜡黄或有发青,容易留口水;食欲不怎么好,吃了不易消化拉肚,还有就是吃什么都长肉,容易便秘;睡觉打呼噜流口水,早上口中有酸腐味道。如果看舌头,舌苔的中部很厚。舌苔中部是属脾胃,厚就说明有积食,如果是脾胃虚弱的就有裂纹。从舌像上看其左右是肝胆,中间是脾胃,其后是肾,前面属心肺。
治疗方法:
第一:如果是脾胃虚弱所引起的咳嗽,很好治疗,仅用食疗就可以了,怀山药煮水当茶饮,或怀山药粥。(药店买的不要太白,白说明有硫磺,有点邹好)。还有可以吃八珍糕,这是乾隆皇帝常用的方子。
第二:如果是积食那就先除积食,常用的有保和丸,焦三仙。如果是积食引起的发烧也可以用这几种。
咳嗽还有一种是长期咳嗽,这种情况大多是肺阴虚。表现为夜间咳嗽较多,有痰但咳不出来,心烦热,有盗汗(阴虚的人本身有内热,夜间人体卫气往体内收,卫气属阳,体内就会更热,太热了就会把体内的津液蒸发出来,所以容易出汗,由于头部阳气多,所以头部出汗会更多如果小孩仅仅是盗汗,没有其他症状,就没有关系)。
如果有上述症状,就可以喝点申脉饮,这是补气阴虚的中成药,效果很不错。
阴虚引起的咳嗽还可以用养阴清肺膏;食疗方面还可以用水泼蛋(开水打鸡蛋,蛋黄凝固但蛋黄不能熟),蛋黄在中医里叫鸡子黄,有补中益气养肾益阴作用,现在有禽流感不敢用生的鸡蛋,也可以打蛋花,但没有水泼蛋效果好。如果有哮喘这也是很好的方子,只要是肺虚引起的都可以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