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医生,善于捕捉疾病的声音
刘永生
文章
禅润小辫
编辑
郭羽芳
视觉
提要
当一个人生病时,身体就会发出一些“声音警报”。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善于从病患发出的声音中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
中医听声音,叫“闻诊”,他们要望闻问切;西医听声音,叫“听诊”,他们要视触叩听。无论是中医、西医,他们都在这方面总结出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这一方面,中医、西医的很多方法可以互相参验,普通百姓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有助于日常保健。
“感冒的声音”,你会辨别吗?
闻诊,乍一听玄虚,其实身边就有实际例证。“感冒”这种病,就首先可以通过闻诊发现。当你听到一个人打喷嚏、擤鼻涕的声音,你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个人感冒了,这就是闻诊在生活中的应用。
稍有医学经验的人,还懂得进一步辨别:如果只打一二个喷嚏就不打了,这是可能因为接触了寒冷空气,偶尔出现的正常反映;如果连续打几个喷嚏,还伴有头疼、发热、流涕,这可能是感冒了;如果连续打几十个喷嚏还止不住,但没有头疼、发热症状,那医生首先想到你可能过敏了。
病变的声音里有“阴阳、寒热、虚实”
中医对病变的声音研究得更细致。所谓“病变的声音”,就是疾病过程中,说话的声音改变,或者出现一些异常的响动。
中医用“阴阳、寒热、虚实”这样一套概念体系来判断病变的声音。比如,患病后声高有力,连续不断,多言而躁动者,多为阳证、实证、热证;声音低细,断续无力,少气懒言者,多为阴证、虚证、寒证。比如,一个人累了,他一定是懒言的、声低的、虚弱的。
阴阳、寒热、虚实,这些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哲学概念,人们见到这些令人头疼的概念,就会觉得中医过于玄虚,难以理解。
病变声音举例(1):“语声重浊”
我们还是以感冒为例来说明吧。中医描述感冒症状是“语声重浊”;感冒病因是“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疾病病位是“肺气失宣”、“鼻窍不利”。
通俗地解释:所谓“语声重浊”就是病变的声音,一个人感冒了,他的鼻声重,这就是“语声重浊”;所谓“外感风寒”,就是受到风寒的侵袭;所谓“湿浊阻滞”,就是“湿浊”(这被称为“外邪”,即来自外界的致病因素。)在肺或鼻的部位受到“阻滞”(鼻涕即是“湿浊阻滞”),它导致的结果是“肺气失宣”、“鼻窍不利”。
病变声音举例(2):音哑和失音
这是两个不易分清的概念,简单说,所谓音哑是指发声不响亮,而失音是指发声不出。临床发病往往先见音哑,病情继续发展则见失音。音哑与失音是喉部疾患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员,如演员、教员、营业员、公共汽车售票员等。
我国有民谚;“宁做蚂蚁腿,勿学麻雀嘴。”药圣孙思邈曾提出“多言伤气”的养生理论。这即是中医常说的“多言伤气”,他们认为暴怒喊叫会耗伤气阴,说话的过程也会损伤阴津,这是由于损耗过多导致的音哑和失音。
病变声音举例(3):鼻鼾
鼻鼾是指气道不利时发出的异常呼吸声。这有三种情况要区别一下:
(一)有时,正常人在熟睡时也可以发出鼾声,但改变睡姿就会减轻鼾声,这不是病,不需要治疗;
(二)有时,一个人入睡时打呼噜声音很大,而且总是打着打着就不出气了,响亮地鼾声突然中断,患者强力呼吸但不起作用,完全呼吸不了,几秒甚至几十秒钟后患者醒来,大声喘息,气道被迫开放,然后继续呼吸。这是病,西医称为“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需要治疗;
(三)有时,一个病人鼾声不绝,昏睡不醒。这种“昏睡”其实是神智不清了,昏迷了,这种情况多见于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这就属于危重病人了。
病变声音举例(4):肠鸣音
肠鸣音在肠道疾病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胃肠道在蠕动时也会发出声音,称为蠕动音。当饥饿或腹泻时,肠胃蠕动加快,蠕动音也增强、增多,有时自己也可以听到“咕噜噜”的叫声。当肠梗阻时,由于肠道通行不畅,蠕动加强,同时肠腔扩大,积气增多,发生共鸣,蠕动音就特别响,可发出金属一样的响声。而急性腹膜炎、严重败血症患者,肠子麻痹,就不再发出声音。所以,医生们十分重视肠鸣音,特别是胃肠手术后听到肠鸣音就表示胃肠功能已恢复。
正常时,肠鸣音4~5次/分钟;病变时,肠鸣音超过10次/分钟,这太频繁了,如果3~5分钟响一次,这就是稀少了。
如果肠鸣增多,动摇身体时,听到有水声,这是水饮;
如果饿的时候,得温食则减,饥寒则加重的,为中气,我们常说“饥肠辘辘”,是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产生的声音,这是脾胃之气不足。
如果肠鸣高亢急,脘腹痞满,大便溏泄者,为外感风寒湿邪。比如,你吃凉的东西,然后闹肚子之前,你会感觉肚子里咕噜咕噜在响,泄后症状马上缓解。
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北京请问治疗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