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朗读者藿香禅韵作者彭伟,朗读者

作者:彭伟朗读:徐芹霞

藿香禅韵

美饮如花,随季而开,按时在餐桌上悄然绽放。春喝新茶,冬饮老酒,我不好茶,更不嗜酒,唯有春末夏初的藿香,我总是念念不忘。家中有个小院。刚入暮春,酡颜欲滴的蔷薇花,开得红红火火,爬满了小院的围墙。院里则是一片清凉世界,郁郁葱葱。五六棵藿香长得正旺,像一座座绿色宝塔伫立在门边路畔。一片片心状绿叶,栉比鳞次,有如塔上的节节青瓦,错落有致。一两只五彩瓢虫常常趴在绿叶的边缘上,一动不动。清风徐来,小虫随叶左右摇曳,像塔铃翩然轻舞,“叮铃叮铃”,传来了定慧寺中的袅袅梵音,悦耳静心。菩提处处见,万象皆佛理。藿香的佛相,不止外形,还有在藿香茶中,更有玄趣。古人煮茶,今人泡茶,均用热水,茶叶如花,方能盛开,色味俱佳。茶叶需要烘炒和风干,藿香叶是天然的,截然不同。乡人泡藿香如泡茶,多将藿香叶放入杯底,再倒入沸腾的热水。瞬间叶子上下翻江倒海,藿香清味四溢。片刻后,水温了,藿香青色全无,像一具烧焦的黄色残骸沉入了水底。如此反复两三回,连藿香味也尽失了,茶色如白水,寡然无趣。泡藿香茶不妨追求自然的情趣。同乡陈根生老师有妙谈,将“如皋人喝豆腐脑”美其名曰“喝白云”;我则将泡饮藿香茶视为“喝青云,赏宋瓷”。选一只透明的玻璃大壶,倒满热水,耐心等候,直到水变温变凉,撒上几片藿香叶。绿叶浮在水面上,像一朵朵青云。举壶赏叶,藿香背面的经脉粗细不等,显得格外清晰,将叶子划分成一方方大小不一、凹凸有致的绿格子,仿佛天然的汝瓷冰裂纹,美不胜收。“一壶”一世界……藿香的清香像佛经的墨香一页一页地漫开,淡淡地浓起来了,久久地“余香绕壶”。藿香茶的泡发让我想起了佛经中的戒嗔戒骄。沸水泡藿香,好比人遇事动怒发火,像藿香味即刻浓郁,有时会取得暂时的成功,但也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久而久之,必然体力不支,会像藿香叶子那样立刻沉入生活的水底。温水伴藿香,好比遇人温和,遇事冷静,长此以往,你学会“云展云舒”,也像云畔的世尊赢得世人的尊重。热泡也罢,凉泡也罢,藿香叶终会飘落水底。人何尝不是如此,久居高位不会成为永恒。即使在高位上,人也应是谦谦君子,有藿香浮于水上的那份豁达,戒骄戒躁,和蔼待人。藿香是草中的“荷花”,清净了人生,清凉了人世。

作者简介

彭伟,毕业于新西兰国立奥克兰大学,获经济学、东亚学双学士学位,江苏省作协会员、南通江海文化研究会理事、现任如皋日报社副刊编辑。出版书话专著《域外旧书话中国》《苏北红书知见录》。作品散见于《西泠艺丛》《文汇报》《中华读书报》《天津日报》《中国商报》,常见于《藏书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

诵者简介

徐芹霞,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如皋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南通市人大代表,南通市朗诵学会副会长,如皋市全民阅读大使,如皋朗诵学会会长。

微点评

以物为题,言之有物才能不落俗套,若浅尝辄止,则浮于表面;若一味说理,则用力过猛。本文十分巧妙地把握到了最恰当的角度和深度,由物及人,由感至理,层层递进,极富情趣。言物时,生动形象,画面感跃然纸上;说理时,深入浅出,有深度却不失平实。文章切口虽小但寓意深远,其文字功底和眼界广度可见一斑。同时,作者文风清雅,富有禅意,细细读来竟有几分林清玄大师的意蕴和味道。“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读完如饮藿香水,清香萦绕,心境也仿佛被荡涤过一番。越长大越难拥有澄澈平和的心境,作者正因有如此豁达透彻的人生态度和饱读诗书的丰厚底蕴,才能写出这样含蓄隽永的文字,令人佩服。这篇文章也的确值得我等后辈仔细研读,慢慢体味。

评者简介

严笑语,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学生,曾任院学生会副主席。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朱敬文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校级荣誉,曾在省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现已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主办单位:

如皋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如皋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如皋市作家协会

协办单位:

如皋发布

如皋朗诵学会

场地提供:如皋文峰大世界

来源|悦读如皋

编辑|佘记南

校对|周海丽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bg.com/gmzz/8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