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怎么办
临床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前来就诊时焦虑无助的家长,对孩子的病情很是恐惧,而大部分的恐惧和不安来自于对疾病认识的“误区”,却忽视了本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孩子发热后按时服药,为什么体温还不正常?
孩子的发热症状往往出现的比较急,比较突然,很多家长都准备不足。一旦出现发热,家长希望尽快退热的迫切愿意可以理解。经常可以看到焦急的爸爸妈妈们上午挂了普通号,吃了药,下午体温又升高,又来挂了专家号,晚上发现体温又升高,又来挂特需号,大人被折腾的疲惫不堪,孩子也没用能够得到充分休息,这种在一天中反复看各种门诊的做法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其实,在急性发热的疾病中,以病毒感染为主要原因,其次是细菌感染。无论哪种感染,清除感染的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而孩子发热的过程,是机体自身抗病毒或抗细菌的表现,是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急性感染后孩子发热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感染后体温正常,反而不是什么好的征象,因为这可能说明机体在免疫功能方面存在某种问题。
孩子出现发热,应该怎样治疗呢?
如果是病毒感染,由于一般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目前市场的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都比较多,因此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主要以降温(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为主。如果是细菌感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可以有助于体温的恢复。但无论哪种现代医学的方法,要想用药后立刻降温不再反复,确实有一定难度。
不过这个时候可以考虑试试中药治疗,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或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或表里双解,虽不敢说可以使体温不再反复,但对于改善孩子症状、很快降温的方面,效果还是优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孩子发热好几天,会不会烧出肺炎、脑炎之类?
很多家长急于孩子退热的原因是,“长时间发热会导致肺炎、脑炎的发生”。有时候家长会来抱怨诸如“就因为上次那个医生不给输液,你看,烧出肺炎了吧……”,让临床医生哭笑不得。
每当此时,我们都不得不耐心的向家长解释,是把因果关系颠倒了。也就是说,孩子的病可能本身就是肺炎,或者本身就是脑炎,只是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除了发热,没有其他相关表现而已,所以可能导致家长对疾病的认识产生偏差。
因此,“发热”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个“友善”的信号,至少能够较早的提醒家长宝宝近期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更应该关心发热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要求赶快降温。
有些孩子发热时会抽风,是怎么回事呢?
半岁至3岁的小朋友,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体温骤然升高的同时,可以出现抽搐表现,可以表现为神志不清,四肢抖动,双目上视,牙关紧闭等表现,发作时间较短,发作后神志转清,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表现。临床上管这种表现叫“热性惊厥”。
很多出现过热性惊厥表现的孩子家长,尤其对发热心有余悸。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再次或者反复出现抽搐表现。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热性惊厥”的孩子,往往预后比较好,也不会像家长担心的那样频繁发作。一般来说,不是每一次发热都会伴随抽搐表现,即便出现抽搐,在一个急性感染过程中可能也就会发生一次,而且往往出现在发热的第一个24小时内,尤其是在体温突然升高的时候。因此,发热症状出现1天后,即便仍有发热,发生热性惊厥的几率要低的很多。
在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孩子发热时,在第一个24小时内可以将重心放在退热措施上。一般都建议在体温升至38℃的时候就及时口服退热药物治疗。这种孩子在发热时往往四肢发凉,配合温水泡手泡脚可能会帮助汗液的排出从而促进体温的下降。理论上说,口服羚羊角类药物可以预防或减少抽搐发作的几率,但还需要循证医学的客观检验。
当然,如果在发热时出现反复抽搐,或者在低热时就出现抽搐,就不应该是单纯型热性惊厥的表现,建议尽早在神经科或感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烧是常有的事。过去老人们常说,小孩发一次烧便是长一次身体,这话实在有几分道理。虽然,我们不能排外有的高热会引发惊厥等危证,但毕竟是非常少的部分。小孩常见的发热,大部分来自外感(类似西医的上感或胃肠型感冒),多由伤风受寒或积食而来。
常见的外感发热,若以医圣张仲景的观点,大都属于太阳病,所谓太阳病其实就是肌表的病,肌表是毛孔肌腠(汗腺)的所在地,是人体最重要的散热系统。一旦感受风寒,出于自我保护等多种因素,人体的肌腠会自然关闭,肌腠关闭,散热便会大受影响,体温升高便是必然的事了。认识到这一点,当孩子发烧时,父母们就不必过于紧张了。只要设法解散风寒,恢复肌腠的通畅,热会自然而然地退除。倘属外感初起,仅有鼻塞流涕,或畏寒、低热,则民间常用的姜糖水(生姜、红糖熬水)、葱豉汤(葱白、淡豆豉)、甚或是一碗热点的酸辣汤都能起到解散风寒,畅通腠理的作用。而民间常用的捏脊,亦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一捏脊,孩子不免器闹,这一哭闹,汗便岀来了,普通的感冒发烧,这一招往往就能管用。
常见感冒发烧的治疗,在《伤寒论》里直接称之为汗法。所以,汗是发烧能否退解的关键!但是退烧的汗在《伤寒论》中有明文规定,就是切忌大汗。为什么很多孩子发烧后,家长或医生给服退烧药,烧退后不久又上来了。就是因为退烧药服后,常常都会大汗,大汗不是祛病的汗,故而仲景说,这样的汗“病必不除”!不除病自然就会伤身,所以,普通的发烧,实在不必服用令人汗出过多的退烧药!汗以微微为度,皮肤潮湿了即可,这样的汗一出,烧退了病亦退了,自然不会死灰复燃。
汗这一关把住了,接下来的就是饮食。太阳虽是主表,但内连脾胃,为什么人一旦感冒发烧,胃口就差了?其实这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太阳表病了,在里的脾胃也会受影响,消化功能会趋于弱化;另一方面,也是身体本能的保护。它提示我们,在发烧的时候,饮食宜清淡、宜减少,这个时候绝非进补的时候,绝非加强营养的时节!所以,《伤寒论》桂枝汤条下明文禁令,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我的师父崇汉先生强调,一旦外感发烧,基本只能进食白粥,最多加点洗净的榨菜。现在许多孩子的父母没有这个常识,认为孩子发烧,消耗大,一定要及时补充。殊不知这个时候的补充,不会成为营养,只能成为积,成为废物,成为咳嗽的内因,成为复感的条件!
在孩子发烧时,只要父母们把好了汗和饮食这两道关,便能使孩子的身体在每一次的生病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