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观津门画家李津画最纯粹的ld

津门画家李津:

画最纯粹的“红烧肉

文/王若蛟

“很多人不懂我,他们还都围绕在表象上。对于传统的、高古的绘画,我内心的认识还是比较透彻的。只是,我想要放下架子、面对大众,让自己的说话方式不那么晦涩,拿出真诚的聊天态度。”

“幽默不是故意的,只是一种生活处世的态度。我不是那种皱着眉头,思考个没完没了的人。总体上来讲,人生的结果反正就是悲剧,那何不多看看阳光的一面?”大块头、络腮胡的李津,说起话来,总带着点霸气十足的津味儿幽默。画展开遍了世界各地的他,终于带着作品回乡做了把“东道主”。

通俗不俗

带着两位得意门生,李津在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成功举办了“澄怀-佳境”当代水墨展。“我对这个展览非常重视,挑选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要向天津美术学院同仁和天津父老做一次汇报。”此次师生联展,更是让李津走出他的二维世界。学生们自信地展示着与李津不尽相同的艺术主张,“我们三人的共同之处就是都爱画画这件事。”李津坚信艺术是个人的事,无关对错,将心比心最重要。

虽然家乡画展已落幕,但他并没有停止忙碌。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正展出着“活色生香:李津国画雕塑”艺术展。“全世界都在看苏富比,是苏富比选择了我。这是一个学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平台,他们对艺术家的选择很慎重。”虽然展览的脚步没有停歇,但李津坦言,未来,他会对世界各地的展览邀请做出更缜密严格的规划。

不论走到哪里,你若看到水墨之中,一位大鼻子、大胡子、大个子的男人正悠闲自得地散步、吃茶甚至挖耳朵。不用问,这就是李津。他的生活,本就是如此切实坦荡。“别人看我的画,觉得挺夸张,但我怎么看都觉得和自己很像。我的鼻子就是很大。我喜欢用第一人称创作,我是我画面里绝对重要的角色。”在李津的画面里,无论造型还是情节,都明明白白地透着一股生活情趣。

当然,他画面里的丰腴肥脂、姿态撩人也引发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很多人不懂我,他们还都围绕在表象上。对于传统的、高古的绘画,我内心的认识还是比较透彻的。只是,我想要放下架子、面对大众,让自己的说话方式不那么晦涩,拿出真诚的聊天态度。”水墨画固然是严肃的,但幽默却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就连尤为严谨的《论语》中,也常见孔圣人的风趣之词。当有人大赞孔子“孔子真是伟大!学问渊博,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时,他亦会略带调侃地对弟子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李津画面里那些种花养草、洗澡剃头的“憨傻镜头”正与孔子这“假痴假呆”的回答如出一辙。若你太过较真,难免煞了风景。

“我特别喜欢一些买家,他们能真正理解我。能看到快乐下的孤独,繁荣下的匮乏。我觉得真正好的艺术品是看进去,因为背后和表面所表达的未必一致。”李津盼望着能够遇到更多的知己,但也随性洒脱,从不强求。“对艺术的判断很简单,就是喜欢或者不喜欢。如果你不喜欢这种‘不周正’的形式,又怕别人说你看不懂,偏要勉强自己认为这是美的、高雅的,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在李津眼里,艺术是极具个性的,不论是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地顾盼他人。

生命之舞“真”最珍贵

在李津的绘画世界里,是没有“创新”这一概念的,他认为,所有与以往不同的,都是艺术家感官变化的真实体现。如此说来,“创新”一词就难免显得刻意做作了。让李津初尝成功滋味的,正是一段真真切切的艺术探寻之旅。

-年间,李津投身到了援藏的队伍。在他回乡之时,正赶上艺术界的“八五运动”。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艺术家都充满热情,对改革开放的艺术语言、艺术方式都有着强烈的求新愿望,希望打开过去比较封闭的环境,与国际艺术建立沟通。“这时候我恰好从西藏回来,藏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与都市存在着很大差别。当时交通不便,人们对西藏也仅仅停留在想象中。我那种新的绘画语言风格引起了不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bg.com/gmzl/124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