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治疗和护理
症状。胃肠型感冒患儿,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食欲差、腹胀、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祸起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冒病毒侵入后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肠蠕动亢进而发生腹泻或腹痛,腹痛一般多在肚脐周围,且无压痛。有别于胃肠炎,胃肠炎患儿则常有吃了不干净食物的病史,病毒或细菌随之潜入了消化道,并引起肠道粘膜发炎,故而恶心、呕吐较为剧烈,呕吐物常有刺激性气味,但不发烧。
检查。胃肠型感冒可有发烧(也可不发烧),宝宝咽部充血发红或扁桃体肿大,粪便常规检查常无异常。有别于胃肠炎,胃肠炎不发烧,乏力、腹泻、腹痛、呕吐明显,严重者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酸中毒)等表现,粪便检查多有异常,如潜血试验阳性,显微镜下见到红细胞、白细胞等。
及时应对别大意
诊断一旦明确,治疗便应开始,切忌不把“胃肠型感冒”当回事。虽说感冒是家常便饭,但宝宝处于抗病力较弱的时段,不及时出手有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临身。总的应对原则是:按感冒治疗,并将胃肠症状纳入其中。要点有:
◆调整饮食,补足营养。如一直饮用乳类饮食的宝宝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代乳品,或发酵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已断奶宝宝饮食要清淡,易消化,暂离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用好抗病毒药,如吗啉胍、病毒唑以及中成药板蓝根冲剂等。忌盲目使用抗生素,除非有明确的指征,如查血发现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白细胞升高,查大便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无效,还有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紊乱,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之风险。
◆酌用消食导滞的解表中药(如藿香正气丸、加味保和丸、珠珀猴枣散)或活菌制剂(如复合乳酸菌,半粒,一日3次),有助于缓解腹胀,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腹泻者可用思密达口服,一次半袋量,一日2次。
◆呕吐明显可选用生姜汁(生姜适量榨汁,加入少量温开水随服)、三汁饮(荸荠、白萝卜、鲜藕各适量,洗净榨汁随服)、三根姜糖饮(香菜根、葱根各10克,鲜芦根50克,生姜2片,红糖克,加水毫升煮沸10分钟,少量频服)、薏米桔皮粥(新鲜桔皮30克,薏米克,桔皮洗净切丝,加水煮沸后将桔皮丝捞出,加入大米煮粥喂食)等食疗方。
◆腹胀明显可选用中成药化食丸、山楂丸,西药多酶片等消化酶。
◆有脱水者(如嘴唇干燥,皮肤弹性减低,尿量减少)可口服补液,如米汤(或白开水)毫升加盐1.75克(半啤酒瓶铁盖),调匀后分次喂服;或到药店购买口服补液盐(ORS),一袋加水毫升,调匀分次喂服。
◆按摩,适用于腹胀、腹痛的宝宝。做法:在宝宝肚脐上顺时针方向按摩5~1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摩5~10次。也可热敷肚脐周围,或喂些温白开水,以调节肠胃蠕动,减轻腹胀、腹痛感。
◆退热。宝宝体温在38.5℃以下可用降低环境温度(借助于空调、风扇)、温水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体温超过38.5℃,尤其是以往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应及时服用退热药。
◆做好护理。如常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时为宝宝增减衣服;小宝宝呕吐取侧卧位,大宝宝可采取俯卧位;不要盲目给宝宝喂食,应让胃肠适当多休息,待消化功能恢复后再逐渐增加喂食量,因为短暂的少食(1周左右)不会导致营养不足。
◆密切观察宝宝病情。总体说来,“胃肠型感冒”病程自限,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持续约7~10天即可逐渐恢复。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看医生,以免贻误病情:小宝宝精神状况差,嗜睡或烦躁、高热、脱水、腹痛、持续呕吐超过2天,呕吐物中有血性物。大宝宝发热不退或感冒症状加重、呕吐不止、头痛剧烈、脖子发硬、精神不好。
赞赏